以开放大学体系化实践 筑牢终身教育服务根基
文/《在线学习》主笔 何曼
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支撑。自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(试行)》至今,已有四年时间。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全面规范管理,不断深化改革创新,有效服务国家战略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,一批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案例脱颖而出,运营规范、服务高效、保障充分、特色鲜明的高校非学历教育生态正在形成。其中,上海各类高校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非学历教育,探索出了一条颇具时代特征、上海特点、高校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。本期专题对上海普通高校、职业院校和开放大学体系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度报道,希望为新时代全国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、可借鉴的上海样本。
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篇以开放大学体系化实践 筑牢终身教育服务根基
锚定国家战略与城市需求,通过协同化布局、标准化建设、精准化服务,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“上海方案”。在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,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始终聚焦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需求,兼顾民生关切与个体成长,致力于打造公益性与服务性相统一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。通过探索以“公益为基础、社会服务为支撑、体系联动为保障”的发展路径,学校逐步形成了以“一老一小一家”为核心的民生品牌项目与多元化社会培训并举的格局,既精准适配上海产业升级、社会治理现代化、市民素养提升的需求,又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,为助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“上海方案”。
构建总校统筹区县落地的协同网络
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核心优势在于从顶层设计、资源整合、数字化赋能三方面发力,构建了“上下贯通、内外联动、数字赋能”的体系化服务网络,既保证了资源的集中整合,又实现了服务的精准下沉。从总校层面看,“三级协同”是体系的核心框架。以上海家长学校为例,学校构建了“总校—分校—212个街道(镇)工作站”的三级协同体系,形成“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”,将课程与咨询服务直接延伸至社区;为打破时空限制,学校还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场景,搭建了“在线课堂+电视栏目+服务热线+微信公众号”等多元平台:“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”开展138期,覆盖近3500万人次的家长;“智慧父母成长课堂”电视节目播出111期且收视率居同类型节目前列;“上海家长学校”微信公众号关注量达80万,真正实现了学习资源“随时可享、随处可及”。在托育领域,学校完善了“1+16+N”的培训体系,形成了培训“师资、内容、考核、发证、管理”五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,确保了培训质量。正如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松华所说:“非学历教育不能脱离区域实际,总分校联动就是要让优质资源沉下去,让服务更贴民心。”这一培训体系在区县层面得到了落地。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(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)深化“政校合作”,承接行政执法培训,从服务普陀区拓展至其他各区,各类培训年均5000人次,成为政府职能延伸的“蓄水池”;联动“行企协同”,为东虹实业提供“员工综合素养提升”培训、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开展员工轮训,让课程“跟着岗位需求走”;同时善用政策,通过“地方教育附加”专项经费开展公益培训,2023年实施“科学育儿”“安全生产”项目培训1139人次,2024年开展“特殊教育”“家庭教育”项目培训1460人次,形成了“需求驱动、多方参与、互利共赢”的协同闭环。
聚焦民生与城市需求的精准服务
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始终坚持“以需求为导向”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保障、产业升级、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,通过具体项目破解实际痛点;各分校则结合区域特点,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特色服务,形成“总校有品牌、分校有特色”的实践格局。
金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现场教学
在民生领域,学校以“一老一小一家”为核心打造标杆项目,成效显著。托育服务方面,自2018年起累计培训从业人员26065人、机构管理人员2342人、培训师资655人,还举办了4届托幼行业技能大赛、2届长三角托育服务发展论坛,出版职业道德教材5本、开发微课120集,相关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;养老服务方面,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陪诊师、安宁疗护师、老年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从业人员13000余人,发布《陪诊师从业技能要求》等3个团体标准,编写16本养老服务读本等;家庭教育方面,上海家长学校制作全国首部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栏目剧,打造立体化“空中课堂”,开通指导专线为823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,开展进城务工、隔代养育公益课堂100场。聚焦城市发展需求,学校的社会委托培训覆盖基层治理、干部培养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开放教育建设等领域:近3年开展杨浦区社区工作者培训等培训班,课程涵盖社区管理、矛盾调解、应急管理等,帮助学员掌握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,助力基层治理向智能化、精细化方向发展;为上海市审计局、海关、司法局等单位培训干部800人,设计了涵盖领导力提升、政策解读、公共管理、创新思维等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,提升受训干部的履职能力;为徐汇区中小学管理者、普陀区幼儿园教师等开展教学能力培训,助力教师适应数字化教育的需求,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。普陀分校还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:其“百事能社工”品牌通过“启航(新社工)、远航(骨干)、领航(后备人才)”三级计划,推动社工从“事务员”向“治理人”转型。普陀分校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的社工培训不搞‘纸上谈兵’,而是把居村委、物业方和业委会‘三驾马车’运作、业委会换届、加装电梯等真实难题搬进课堂,让学员学了能用”。“靠谱共育”品牌聚焦家庭共育,年均服务家庭逾千户,满意度超96%,90%参与家庭反馈“家庭关系更和谐”。此外,上海开放大学还通过新农村建设学院服务乡村振兴,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合作开展村(居)干部“3+X”培训项目,切实提升了本市村(居)管理干部素养和学历水平;推出“乡村振兴领头人”培训项目,与市场营销专升本专业学分对接;同期开展现代农业培训,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。
公益为基与市场赋能双轨并行
非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,关键在于强化公益属性,同时发挥市场机制。上海开放大学始终坚守教育公益初心,同时积极探索市场活力,形成“公益为基、市场赋能”的双轨模式。学校将民生项目作为核心抓手,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公共服务任务,确保教育资源惠及弱势群体。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部副部长应一也表示:“我们坚持教育公益属性,所有民生项目都要‘适需性强、惠及面广、认可度高’,这是开放大学的定位所决定的。”具体来看,上海家长学校的公益讲座、咨询服务年均覆盖数千万市民,托育、养老培训优先面向基层从业者,部分课程实行免费或低收费;新农村建设学院的村(居)干部培训不仅提升素养,还衔接学历教育,帮助基层干部实现个人成长。在市场机制探索上,学校以“需求引领、问题导向”为原则,依托优势专业开发市场化项目,并完善管理制度激发活力。王松华表示,学校计划于下半年研究拟定非学历教育相关管理办法,建立激励机制和全员动员机制,形成“全面铺开、多点开花”的发展格局。同样,普陀分校在市场探索中也表现突出,2025年新开设的“陪诊师项目”首期即招生105人,创收近16万元;同时承接会计考试、计算机软件考试、经济师考试等社会服务,既积累了考试管理经验,又为拓展优化培训项目提供了新的契机,其精细化的项目成本管控确保了大部分市场项目的盈利能力,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保障。
夯实终身教育服务根基
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经过多年实践,已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体系化经验,同时针对终身教育的新需求(数字化、个性化)制定未来规划,持续完善服务能力。从可复制的经验来看,核心可归纳为三点:一是构建“分级协同服务体系”,以上海家长学校为代表,构建“政府发动、社会推动、学校行动、系统联动、家长主动”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;二是打造“多元数字化平台”,通过“在线课堂+电视栏目+服务热线”的“空中课堂”模式,打破学习时空限制,适配碎片化、个性化学习需求;三是形成标准化的培训模式,如托育、家庭教育等项目落实“五统一”标准保障质量,同时允许分校如普陀分校根据区域需求定制课程,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。王松华强调,面向未来,学校将以“技术赋能、横向协同、纵向贯通”为核心思路,进一步整合资源:加强总校与分校的层级联动,打造区域特色化、社区落地化、学习者个性化的服务供给模式;推动非学历教育从“供给驱动”向“需求驱动”转型,精准对接学习者与城市发展需求;同时将各分校的精细化项目管理、特色品牌打造等经验在全市推广,强化区县校的示范带动作用。“我们要将学校努力建成上海终身教育体系中的‘神经中枢’,为城市软实力提升与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。”
来源:在线学习